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,昌吉市坚持紧盯疫情防控不放松的同时,把促进移风易俗作为阻击疫情、群防群治的重要举措,注重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深入开展精神文明教育,弘扬时代新风,有效助力疫情防控阻击战。
搭建宣传矩阵 凝聚行动共识
一是整合传统媒体。市融媒体中心开设“众志成城 防控疫情”专题专栏,及时报道乡镇、街道以文明风新风助力防控疫情的工作进展和动态;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、市委宣传部统一部署,在各乡镇(村)街道(社区)、城乡公路主干道沿线、各居民小区周边、沿街各类门店均纷纷张贴、悬挂相关通告、公告、宣传标语、宣传海报等。全市累计悬挂宣传条幅2000余条,印制发放(张贴)《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》《致广大群众一封信》《抗击疫情“十不”十做到》《温馨提示》等宣传单、宣传折页、海报、宣传册等60余万份,制作宣传版面630多个,LED显示屏全天侯滚动播放宣传标语300多处。二是用好新媒体。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、微博、微信群等线上平台实时推送疫情防控、移风易俗相关内容,营造浓厚的抗击疫情氛围。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、文明办先后发出《“志愿战“疫” “益起抗议”倡议书》《@昌吉市宅家的党员干部、志愿者做什么、怎么做 、看过来----倡议书》,对防控工作志愿服务、移风易俗、文明教育特色亮点做法及时制作成抖音等作品,在全市各乡镇街道、各部门单位微信公众号和各居民小区业主微信群迅速转发,实现广覆盖。截止目前推送疫情防控相关消息5375 条,推送抖音作品200多条,点击浏览量达500多万 次,其中点击量百万+的3条,10万+的12条。三是统筹“大喇叭”“小广播”。市委宣传部统一制作“科学预防新冠肺炎知识”中央、区、州、市疫情防控相关政策法规、动态措施等音频内容,及时推送各乡镇街道、相关单位,依托城区便民警务站大喇叭、农村“村村通”大喇叭、城乡流动宣传车、小区移动小音箱共计市294个大喇叭和550个移动音箱,每天三个时段滚动播放,切实增强全民防控意识,树立正面导向,引导群众“不信谣、不传谣”,并告知瞒报、虚报,随意炒作转发、恶意评论相关疫情内容等行为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。1月21日以来共制作音频10批次20余条,累计播放5000多小时。
积极破旧立新 倡导移风易俗
充分发挥市民文明公约、乡村“一约四会”制约导向作用,大力倡导“喜事缓办、丧事简办、寿宴(满月礼)不办”,推动移风易俗,防止人群聚集、扎堆,发生聚集性疫情。市、乡镇、街道、村、社区层层取消了延续30多年的元宵节社火、猜灯谜等民俗活动。倡导丧事从简,要求城乡所有丧事只能由至亲参加,人数控制在10人以内,不吹拉弹唱、不宴请来客,简化丧葬流程,虽然冷了场面,却暖了人心;市民政局暂停婚姻家庭辅导和颁证服务,各大酒店全部退订年夜饭,引导群众推迟婚宴。据不完全统计,疫情防控以来,全市劝导喜事从缓500余例,丧事从简270多件,真正实现了传统习俗主动让路疫情防控,移风易俗观念深入人心。
文明实践统筹 志愿服务引领
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(所、站),因地制宜设计活动项目和平台载体,引导广大城乡群众在参与中改变观念、在实践中提高认识,涵育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。街道、乡镇实践所(村、社区实践站)广泛动员城乡志愿者开展“志愿抗‘疫’、文明守护”系列志愿服务活动,协助村、社区和有关部门开展不聚集、不扎堆、戴口罩、勤洗手、常通风、保持一米以上间距等文明同风尚宣传,做好信息采集、交通检疫、健康筛查、为群众跑办代送等志愿服务工作。同时动员城乡居民、志愿者家家户户开展分散式、错峰式环境整治,重点对城乡居民点、居室内外、房前屋后、公路沿线、林带及沟渠、城乡结合部及公共设施、公共地段的垃圾乱扔、污水乱排、柴草乱堆、畜禽散养等“脏乱差”突出问题进行整治;文旅局牵头文化体育志愿服务队指导全市各KTV、网吧、游戏娱乐场所、电影院以及A级旅游景区全部暂停营业,取消人员聚集性的文化和旅游活动。
据不完全统计,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来,全市累计组织近5万多人次志愿者参加疫情防控应急志愿服务。一大批活跃在城乡小区门口、村口、路口守护群众生命安全的“红帽子”“红马甲”“蓝马甲”“黄马甲”,成为“防疫一线的亮丽风景线”。
(昌吉市委宣传部 盛岩)